我们可以说,到2020年中美的经济力量将会相等。
在一个关系就是一切的国家里,这是一条赢得生意的可靠途径。因此他们就会作出选择,尤其会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最大威慑效果的企业,即参与行贿的知名跨国企业,尽管大多数跨国企业比中国本土企业的经营更规范--因为名声对后者的影响更大,而且它们在自己国内也可能面对更加严重的法律后果。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是权贵的亲属们最青睐的工作单位。它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让人们无限向往。很快这些公司中就充斥着关系多、路子广的官员亲属。企业高管们现在想知道的是,有这么多跨国企业在华运营,为什么中国政府偏偏把目标对准GSK,以及此事对其他在华企业意味着什么。第三,尽管大多数跨国企业雇佣的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毫无疑问,有少数人提高了企业内部的腐败程度。
当时,中国的大门向外国资本和技术完全敞开。跨国企业如今面对的形势比以往严峻得多,"海归"们也不再享受更高的薪资待遇。影响收入水平的因素又有就业水平、收入分配制度、税费水平、通胀水平、城镇化水平等,其中就业水平是影响收入水平的正面因素,税费水平和通胀水平是影响收入水平的负面因素,收入分配公平是影响收入水平的正面因素,收入分配不公平是影响收入水平的负面因素,城镇化水平也是影响收入水平的正面因素。
目前西方国家政府财政收入大约有40%以上支出于社会保障,如加上教育,则接近60%。着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福利保障水平取决于福利保障制度的安排。三是财产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权益保护越好,居民越敢消费。
政府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先降后升,2005 年为20.5%,与1992 年接近。第三个层次:增加新商品供给,扩大消费者的选择范围。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进入 李佐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扩大消费 。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48.8%下降到2000年的47%,再快速下降到2010年的34%,再持续下降到2012年的29%。而中国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比重仅10%左右,加上教育也没有超过20%。通货膨胀即货币贬值,也是对居民收入的一种扣除,对消费影响巨大。
四是消费环境,包括消费信贷、消费技术、消费场所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喊了多年,但至今未取得预期的进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核心的原因是既得利益阻碍较大,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不够。国民收入包括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三大部分,前两者与居民收入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从上述影响消费的因素来看,相对较难的因素有:一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难。
从上述影响消费的因素来看,相对不太难的因素有:一是就业水平。税费是对居民收入的一种扣减,对消费影响既大又直接。
居民消费既包括吃穿住行用五大基本消费领域,又包括笔者近年反复强调的学乐康安美(即学习、快乐、健康、安全和美丽)五大新消费领域。但是,扩大消费之路并不平坦,效果也非理想。
第一个层次:增加居民收入,使居民有能力消费。此外,还有保障消费者财产权和消费权不到位,也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水平。收入分配不公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三者之间博弈居民是能力最弱的,因而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福利保障制度的实质是政府与居民之间、不同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中国政府从十五规划开始强调扩大消费,十多年来几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有扩大消费或扩大内需的内容。
消费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既是生产的目的和满足人们需要的途径,也是促进生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需求边力量。居民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68.3%下降到59.4%,下降了8.9 个百分点。
1992年—2005 年,企业(包括金融部门)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11.7%上升到20%,上升了8.3 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持续提高,2013年达到46.1%,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43.9%),2014年一季度三产占比又提高到49%,因此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比预想的要多,如2012年达到1266万人,2013年达到1310万人,2014年一季度达到344万人,略高于上年同期。
一般说来,福利保障水平越高,消费水平就越高。M2余额从2000年末的13.5万亿元快速升到2013年末的110.65万亿元,M2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36%提高到2013年的195%,而美国不到70%。
同时,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3.03倍,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第二个层次:推进相关改革,使居民敢于消费。而2011年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70%,比中国高出一倍以上。消费信贷越发达,消费技术水平越高,消费场所越多越便利,消费水平就越高。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福利保障水平,包括住房、养老、医疗、低保等。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四类:一是收入水平。2005年以来,部分一线城市的房价涨了10倍左右。
由于中国政府较强势,在财政支出安排上,福利保障支出比重长期偏低。当货币日益缩水,居民消费则日益谨慎。
四是提高全民福利保障水平难。税费改革可以说一直伴随着改革开放整个进程,但由于中国政府主导经济的体制没变,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和队伍、大规模的政府投资需要巨大的税费来支撑,因此税费负担至今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大规模减税,控制通胀,减少对居民收入的扣除。大力推进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我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从1997年的19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近2.6万亿元,再增加到2013年的9万亿元,同时汽车等其他大额商品的消费贷款也快速增长,由于网购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环境也日益便利化。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实施收入倍增计划。
由于CPI只主要反映了居民日常消费品(主要是农产品)的价格变化,随着人们支出结构日益向住房、汽车、教育等大额消费品倾斜,必须更多地用货币发行量(如M2)、资产价格(特别是房价)来反映真实的通胀水平。破解扩大消费之难需要采取以下三个层次的对策。
大力发展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强的服务业,推进人本城镇化,增加就业,提高家庭总收入。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可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本文消费是指居民消费或个人消费。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